本报杭州6月3日电“1个教师,两间校舍,3个年级,4个学生”,落后的办学状况正在浙江省成为历史。一项大规模的调整中小学布局工作数年来已在该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上万所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小学被撤并。教育部对浙江省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过去,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背后是“破旧校舍多,单班小学多,代课教师多”,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几个学生,却分几个班级,采用的是复式、三复式甚至四复式教学。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校网分散,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素质低。教育现代化要有规模效应,要走集约化道路,而这一落后状况却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据浙江省教委副主任阮忠训介绍,浙江的校网布局调整从80年代中解决一无两有开始,到1992年,全省共撤并中小学近2万所。1992年后作了调整,进而提出就近入学、直径5华里内只设一所小学的目标,到1998年,全省又撤并了1.04万所。
撤并学校阻力很大,农村干部怕村校在自己手中被撤掉会遭后人骂,群众则担心孩子远离家门不方便。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做说服工作,向群众说明撤并学校是为了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撤并学校主要在乡村。撤并后小学向乡集中,初中向集镇集中,高中向城区和卫星镇集中。全省不搞一刀切,先试点后推开。临安市原有750多所小学,到1996年还有501所,其中仅有2个班级的学校就有340所,10人以下的学校有40多所,采用复式教学的有440所。撤并后,全市现有小学330所。该市的目标是2年后将小学撤并成69所。
校网调整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对此都很重视。东阳、义乌分别筹资11亿元和10亿元,两市都提出3年内消灭村办小学,做到“一乡一小学”。经济困难的地方也千方百计想办法,磐安县方前镇政府卖掉小汽车建校舍。1992年以来,全省用于校网调整的基建经费就有100多亿元,仅1998年就达22亿多元。
校网调整后,离家远的学生就得住校,寄宿制已成为中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都建起了学生宿舍,撤并富余的老师改做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义乌市30多个乡镇已办起20所寄宿制学校。
阮忠训说,校网布局调整成效显著,许多学校撤并后,空下的校舍或租借或拍卖,资金又可用于教育,教育资源盘活了;师资队伍加强了,人事制度改革无法做到的缩编通过撤并校网做到了,撤并后全省仅代课教师就减少了25800多人,仅此每年就可节约经费2亿多;撤并后教师队伍质量大大提高。